乐曲第15小节(节选谱的第3小节)开始到第22小节,是整首乐曲的主要音调之一,这是从山东柳琴戏音调中提炼出来的,尤 其是 两小节,这与《包楞调》开始极为相似,而《包楞调》又是流行在当地的音调。在民间,戏曲、说唱、民间歌曲互相借鉴、影响,是民间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由此《包楞调》与柳琴戏有某种亲缘关系不无道理。
山东筝派代表人韩庭贵先生就是以这首民歌音调为素材,创编出了《包楞调》这首新山东风格筝曲。乐曲的演奏、编曲与一般的“咔歌”式照单演奏方式不同,而是更加考虑和发挥了筝的表现力。筝曲分为引子和正调的一、二、三、四、五个段落。除引子外,主要是A(第一、二段)+B(第三段)+A′(第四、五段)结构,这与同样是山东风格筝曲《丰收锣鼓》不一样。《丰收锣鼓》一曲严格遵循了ABA′结构,《包楞调》一曲结构更为复杂些。A部分是主要曲调及其变化发展,曲调爽朗、刚健,朴实而优美,表现了纺线妇女劳作时的愉快心情;B部分是哀婉的抒情乐段,感情真挚,大量出现的按音、滑音及颤音微妙地刻画了劳动妇女的沉重心情,又如对旧社会生活的一种回忆;A′部分同样是主题曲调的变化再现,较A部分而言,此段更为欢快,旋律更为流畅自如,大段的摇指歌唱性十足,犹如纺车嗡嗡的声响,具有模拟效果的意义。A′部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