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十几张不同样式、全新斫制的古琴在福鼎一家庄园展出,得到了众多参观者的广泛称赞。而这场琴展的幕后,就是一位古琴迷与古琴斫制的传奇故事。
季庆果,一位偶然被古琴声打动的退伍军人,也是这些古琴的斫制者。从对古琴一窍不通到独立斫制古琴,赢得了专业音乐人士的赞赏。
季庆果曾经当过兵,在部队搞过宣传工作,对书画创作、音乐韵律等有一定的基础。但他与古琴的结缘还得从2004年说起。那年,季庆果在福鼎资国寺,偶尔听到了一种很奇妙的琴声。“当时,一位来自安徽的女众出家人弹奏古琴,我被神韵悠长的古琴之音吸引,这种声音正是我想要的。”
打从那以后,季庆果便深深迷恋上了古琴。在好奇心驱使下,季庆果通过各种方式搜寻更多有关古琴的资料,在了解古琴的基本原理后,季庆果开始拜师学艺,师傅是资国寺的圆证法师。
在学习过程中,季庆果还了解到,古琴在闽东算是一个空白。“著名琴家李禹贤先生在《八闽古琴史略》的一篇文章里提到闽西闽北闽南都有古琴的活动,唯独没有看到古琴在闽东的活动情况,不懂音律的我就开始‘痴心妄想’斫制古琴。”
古琴的斫制需要很多种技术活,木工、漆工。而当时的季庆果对这些都一窍不通。但执着的性格季庆果一定要学会各种技艺。于是,多方走访古琴名家,研读大量的古琴结构数据资料。
斫琴首先是选材,都是选用几百年的杉木或是梧桐木,资料上的知名斫琴师为了寻找好的琴材,甚至远去江浙地区。但一次偶遇让季庆果“得来全不费工夫”。2008年秋天,季庆果看到邻居老房子拆下来的一段乾隆年间的老杉木房梁,两三百年了,很适合做琴材,就把它要了过来,买了一整套的木工工具,开始试做起来。刚开始不像样子的,有空就边做边琢磨,木工活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琢磨了好几个月才有些上手。木工好了接下来是漆活,古琴一般用的都是生漆,能发出充满历史感的丰富饱满的独特音色。但生漆会让人过敏,会使人眼睛浮肿,浑身红肿、瘙痒,不知有多少个晚上,季庆果因为过敏而痒得睡不着觉。
慢慢地,季庆果明白了琴体的大致结构,但对于琴体外层的灰胎材质和作用却不甚了解,始终无法得到尽如人意的、古琴特有的音质。为了掌握古琴音质的奥秘,季庆果不厌其烦地调试古琴音质的好坏,无数次试弹,辨听不同的音色效果,从中发现瑕疵,再逐一进行修改完善。
期间,无论是材料的遴选,底灰的选择,生漆的运用,以及配件的选用,都反复地试验、排除,精益求精地攻克一道道疑惑,解决了斫制古琴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沙音、抗指、打板”等技术难题。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辛苦斫制与不懈努力,第一张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