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4-87200089 | 加入收藏 关注官方微博

更多»下载专区

 热点推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沉痛哀悼!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陈安华教授,愿陈老师一路走好!

发表时间:2016-03-03 来源: 作者:

 

    沉痛哀悼!

    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陈安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3月1日23时45分与世长辞!愿陈安华老师一路走好!

 

 张弓老师对陈安华先生逝世电文如下:

陈蔚旻老师:惊悉安华先生不幸仙逝心口一阵绞痛,从86年第一届筝会至2013第七届筝会我与安华先生共同筹划使筝会在中国音协,扬州市人民政府领导顺利成功召开。尤在2015年安华先生两次赴扬作为嘉宾参加扬州2500周年庆祝活动,另在多次国内各地筝界活动见面畅叙友情,去年十月岑南筝会先生邀我赴广卅因故未去痛失见面畅谈机会很痛心,筝界失去一位大师是一大损失。希望先生在天堂安息继续弹筝等我们有一天也去天堂继续听先生佳音。请先生寂人节哀!

                                                                                                      ——张弓 


 

    陈安华教授简介

    他被称为“南国古筝第一人”,他是国家级民乐大赛唯一的广东评委,弟子遍及海内外。在古筝界有“南陈北赵”之称,而“陈”便是他,陈安华。


 

陈安华老师 在第七届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中演奏  柳青娘(活五)

 

                                    

    “南国古筝第一人”陈安华

   “发展岭南筝派,将来的重点还是研究生的层面,也就是说读过研究生的人,将来作为发展的团队,可能比较合适一些,本科生还不行,当然好的本科生还是另一回事。”陈安华说。他认为,要发展岭南的筝派,主要还是研究生层面。

    在陈安华看来,岭南筝派现在是表演专业的,首先要在舞台上立得住脚,这是第一条。然后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演奏家,这是至少的,因为这是表演专业。完了以后要对历史、每个风格的一些东西,要尽量地去深入去了解,理论方面还多看一些书,在图书馆里大量地看书。第三是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要有依赖心理。

    陈安华在演奏古筝

    陈安华40余年来一直从事古筝教学和演奏,以及对广东地区古筝传统乐曲的挖掘和理论研究,被筝界同人誉为“南国筝界第一人”。他深知,要建立“岭南古筝学派”,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此,他不懈地做着普及古筝学习的事情。“有一部分学生将来肯定是学的玩的,不可能个个都是音乐家,百分之九十九是业余的,百分之零点一是专业的。虽然只这样但是也教了,一教将来就多一个观众,因为知音很多。”陈安华说道。

    1960年,陈安华报读音专,报考的是扬琴,也附加了一段古筝作备选。命运特别赏赐了他,有幸成为刚调回广州的客家筝大师罗九香的学生。陈华安说:“当时系主任黄景培就跟我谈话,说看我简历写写着我学过汉剧汉乐,而且他们现在不缺扬琴,就缺古筝,刚好从北方来了一个客家人,弹汉乐、古筝的,叫我改古筝专业跟他学,我说没关系,有书读就好了,还要管什么专业,而且古筝我原来也会嘛,我说行,就这样我就跟随罗九香老师。”在罗九香老师的调教下,陈安华的个人风格渐渐形成。

    陈安华和他的乐队在台上演奏

    古筝是中国非常古老的汉民族弦乐,古筝在中国有九派,真秦之声的陕西筝,“齐鲁大板”的山东筝,“中州古调”的河南筝艺,“武林逸韵”的浙派筝艺,“汉皋古韵”的客家筝艺,“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主奏乐器的闽南筝,伽倻琴的朝鲜筝,雅托葛的蒙古筝,广东占了两派,“韩江丝竹”潮州筝和“汉皋古韵”客家筝。在岭南地区还有一种广府筝。

    陈安华觉得,广府筝没有列入比较遗憾。“广府筝没有潮州筝客家筝那么有名,而且他们也基本上在音乐里面很少玩筝,他们最多是五架头,里面没古筝的,到解放后才慢慢发展,我认为广府筝应该作为南方的一个重要流派的境遇,就是说他有他的条件,广州做古筝的时间很悠久,至少有三四百年。”

    陈安华整理的乐谱

     潮州筝、客家筝、广府筝,其形制均出自同一模式,玲珑、精致的风格与北方的“唐制筝”明显不同,带有浓郁的“岭南派古筝”工艺特色,于是陈安华将潮乐、汉乐、粤乐三个部分大量的民间筝曲整理记录,编撰组成《中国岭南筝谱》,鲜明的地方色彩使陈安华坚定了建立“岭南古筝学派”的理想。

    “把他叫做岭南筝派,他们有很多共性的风格,所以他们是一样。”陈安华如此认为。“共性风格是什么呢,比如说清新,细腻,古朴,典雅,优美,流畅,这些都是他们的共性风格,这些风格都属于岭南筝派的范畴,所以为什么叫岭南筝派,就是从更高的艺术视野和更明确的地域概念出发,叫他为岭南筝派,现在你看什么事情到一定时候,他要做大做强,他就要联合起来,他势力才大,你现在变成个体在那搞得话就有点问题。”

    陈安华在家里弹筝

    陈安华的儿子,陈蔚旻提及:“那时我父亲一直在提岭南古筝流派,再到岭南古筝学派的转移,为什么到学派?因为我父亲考虑得比较细,这是比较客观,就像刚才我讲的吧,一个民间音乐到今天,民间音乐的审美定位还各说纷纭,所以我父亲当时就是站在音乐学院这个角度上,我们一定是说一定要把音乐做成这样一个东西出来,把他作品化,这首先第一步,这样才会大量的人来做,才能形成一个流派。”

    近百年来,古筝艺术与地方戏曲相结合,从而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演奏方法、特点和曲目,也就是现在各个地方的筝艺流派,在岭南地区陈安华是第一个提出建设岭南古筝流派主张的开创者,形成流派陈安华归纳了四个基本条件,大量的民间乐曲,鲜明的地方风格,广泛的群众基础,突出的代表人物。

    流派是怎样?陈安华认为首先得先有这个音乐。“开始是单独自己弹,在传授的时候也是口传心授,开始都是这样的,各体玩的,之后慢慢的到一定时候就逐渐,大家来合奏,我有这乐器你有这乐器,大家调准大家来合奏,好了,就整个大乐队了,没人合奏的时候就独自弹奏,慢慢的就有了古筝独奏的谱子,慢慢的就形成流派了,所以流派不是一下就形成的,是慢慢酝酿,慢慢发展,慢慢完善,慢慢丰富,慢慢形成的。”

    “到了一定的人群积累之后,还有一些人慢慢的加进来,那这些人是要干嘛,因为有了作品,有了人,于是就需要一个更高的提炼。”陈蔚旻说:“那就是什么?文章,文字,那你有作品以后就需要解释,最简单的,在那些文章,解释这个作品,在往上走,为这个作品为这个文化现象,来写观点写看法,甚至还有这一整套的理论研究,这样流派就能上升到一个学派的高度上去,有文人的支撑,开始是艺人,后来有了文人,那么有了文人又有了艺人又有了艺术家之后,有了作曲家之后,这时候流派和学派他就融为一体,就是一个筝派。”

    陈安华编著整理的《中国岭南筝谱》

    如今在众多民乐当中,学古筝的人数最多,陈安华在对子女学习古筝的教育上,并没有像对待学生一样严格。

    “很多人会认为父亲会给我很多,但是,其实不是,就是我父母没有刻意给我很多,应该这么讲,不像课堂上对学生那么严,”陈蔚旻:“父亲对学生是非常严格的,这个跟他们那一代人的老师,他的好多师兄师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自己的子女在音乐上面相对来说没有对自己的学生那么严格。”

     “我女儿更像我,比较严格,学习的时候一丝不苟,她坐得下来,”但是儿子就不一样了,“陈蔚旻他学习的时候坐不下来,所以他经常挨打,我说我现在给你上课,我是老师跟学生上课,所以你现在不听,或者弹不好我都忍着性子给你做教育做说服工作,下课铃一响我就一巴掌刮过去了,为什么,我这是父亲打儿子。”

     让陈安华感到欣慰的事,如今儿女也继承了父业,在谈起自己的艺术人生,陈安华总结出了几个影响了自己一生的元素:出身于书香世家所受到的严格家教,少年时代所受的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熏陶,专业学习后的广泛学习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以及勤奋刻苦的品质,正是因为这些才形成了现在的陈安华。 

    陈安华大事年表

    1940出生于广东潮州市。
    1958年至1960年入潮安庵埠业余汉剧团(前身为创建于晚清的“咏霓裳”儒乐社),学习汉剧演唱和扬琴演奏。
    1963年毕业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民乐系古筝专业并留校任教。历任广州音专、广东艺专助教,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广州音乐学院讲师,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教授。
    1964年赴沈阳音乐学院进修,向赵玉斋先生学习鲁派筝乐和创作筝曲。
    1974年其独奏节目被珠影拍成电影。
    1975年至1980年,与汕头乐器厂合作,成功地研制36弦七声音阶变调筝,同年在北京乐改会议上备受好评。
    1986年应邀在香港演艺学院演出和讲学。
    1986年起担任一、二、三、四届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筹委、组委和学委委员;国际古筝艺术研讨会专家委员副主任,汕头民间音乐花会评委会主任,国家级民乐大赛评委会副主任、评委及省高级技术资格音乐学科评委等。
    1988年应邀在香港大会堂与林毛根、林流波先生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中国南派古筝演奏会”,同年由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录制出版陈安华独奏专辑的国内首张古筝CD唱片《中国筝乐》。
    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任广东省高级技术职称音乐学科组评委。
    1999年、2001年、2004年先后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广东省星海音乐厅举办客家汉乐演奏会和古筝专场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
    2004年主编《出水莲花·香飘九洲——纪念罗九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文集》。
    2005年10月与11月分别任“中国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和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评委。
    2008年为《何松先生演奏客家筝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撰写“序”,并校订;出版《“客家筝派”本源论萃》(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任副主编。
    2009年10月任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古筝比赛评委。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